学者学生
首页 / 学者学生 / 正文

宋生强:传承“冶”炼匠心

发布者: 编辑:李芳 发布时间:2022-03-16 浏览次数:

记者 李芳

从武科大学子到成为武科大老师,从湖北省“楚天学子”到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入选学者,他始终追寻在筑梦的路上,崇实去浮,奋发自强。他就是我校材冶学院的青年教师宋生强副教授。

“坚韧不拔”的钢铁品质浸润着他

十六年前,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他以“第一志愿”来到了武科大冶金工程专业。该专业是湖北省优势学科专业,聚集了国内该领域众多的知名专家学者,如毕学工、倪红卫、薛正良、李光强。

在最初的求知过程中,一堂堂精彩的课程描摹出专业背景和发展。毕学工的《冶金数学模型》、倪红卫的《钢铁冶金学》、薛正良的《钢的特种熔炼》、李光强的《冶金实验研究方法》,让他感受到了这个学科的魅力、这个专业的活力与前景。

“坚韧不拔”的钢铁品质浸润着他。2011年,宋生强参加了第六届“国际虚拟炼钢大赛”。对他来说,技术压力并不很大,在参赛前,团队就完成了基础的技术储备,而现场模拟炼钢的环节才是制胜关键。

比赛任务是使用在线钢铁大学官网提供的二次精炼模拟系统,以最低成本生产比赛指定的工程钢牌号。如何通过英文阅读 完成指令,进行模拟精炼?是他们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

为了参加总决赛,他全面复习了二次精炼和其他工艺知识。比赛前一晚,宋生强在酒店演练到凌晨一点多,一遍遍温习二次精炼的知识和工艺,练习不下三十遍。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最后结果是刚刚好。”比赛当天,团队顺利完成了在线模拟精炼,“多多练习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这是我参加过的最好的比赛。”

这次特别的经历增加了他的大赛经验,也锻炼了他的心态。此后,无论是奥地利维也纳国际耐火材料顶尖学术会议,还是美国西雅图熔渣熔剂熔盐会议会议报告,在大舞台上展示作品的他,心态稳定了许多,积极地向世界领域冶金专家展现武科大学子风貌。

“崇实求精”的品质激励着他

怀揣着对学术的憧憬,对科研的热爱,他毅然决然地选择攻读武汉科技大学的硕士学位。功夫不负有心人,宋生强以专业第一的成绩顺利考上武汉科技大学,师从薛正良老师。

在宋生强看来,崇实求精是他师从薛正良求学过程中感触最深刻的一点。“不论是科研还是生活,薛老师都会像一个长者在前面带领着我,事必躬耕,对每一次的实验,都精益求精。”他说。

在读研期间,宋生强跟随薛正良老师做有关氧化钼、氧化钒自还原直接合金化冶炼含钼含钒钢研究。他一头扎进实验室开始了科学研究,但是,一连几次的结果都不理想。

“我当时想得太简单了,以为根据以往的实验方案直接做,就大功告成,结果出了很多错。”宋生强回忆起初次实验。作为导师的薛正良并没有责怪这个学生,而是手把手教他做起了实验,亲自指导他在实验室做基础研究、理论计算。薛老师的耐心细致影响着他。

大多数实验的研究时间较长,稍有差池就可能之前几个星期,甚至是几个月和几年的努力就白费了。因此,每次开始实验课题之前,他都会花几天的时间对实验过程进行具体的规划。他总会将实验的每一个细节在脑中预演好多遍,小到取样的先后次序、每个环节的人员以及时间分配,都做到心中有数。

“薛老师经常对我们说,细节决定成败,做实验也是这个理,要做到精益求精。”他总结说,谁都不愿意在实验过后发现错误,然后推倒重来,与其在实验后反复修改,不如在实验之前处理好每一个细节,崇实求精的品质深深烙印在他的每一次实验中。

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不厌其烦的练习,离不开对每一个细节的认真对待。正是得益于这种品质,宋生强通过硕博连读仅用短短四年的时间,他的学位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先后赴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和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回国后入职冶金工程系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入选湖北省楚天学子。他培养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获得了奥地利科学基金资助赴奥地利攻读博士学位。

守一份匠心,多一份传承

谈及此次成功入选“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宋生强最大的感受就是得益于武汉科技大学的教育培养及钢铁品质的浸润。“我的本硕博都在武科大读的。”短短的电话采访,宋老师说的最多的就是感恩感谢——

感谢母校对自己的培养,感谢读书期间遇到良师益友,感谢薛正良老师在硕博期间的指导和帮助,感谢马国军老师帮忙联系南非高校的博士后研究,感谢武科大提供的各种学术机会。

岁月如梭,宋生强有时也会想起自己大学时初入武科大的时光——教学楼里工工整整的板书,那些关于冶金行业生动具体的讲述,那些兢兢业业的前辈老师们。在三尺讲台之上,是潜移默化,亦是代代传承。

至于未来,宋生强说:“将守一份匠心,多一份传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