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舒一帆 记者 王翔宇
教十一楼连廊下,一间不起眼的屋子被塞得满满当当,橙黄色的灯光漫过墙面工具架——套筒扳手挂得整整齐齐,连角落的多层架上都叠着贴满标签的零件箱……这里是赤骥车队,也是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汪刘鑫坚守了三年的“战场”。凭借这份热爱与坚守,这位绩点排名并不突出的“非典型”学霸,最终成功推免至国内车辆工程专业的顶尖学府——吉林大学。
“我的绩点只有3.35,算不上传统意义的学霸。在车队和队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才是我保研路上最大的底气。”汪刘鑫感慨道。
课堂之外的“预习”者
这份底气,源于他远超课堂的主动与痴迷。大一专业课还未开设,车队的队员们就经常看到一个身影,抱着一本厚厚的《汽车构造》,在工作室里一“啃”就是一天。面对书中如同“天书”的工程图纸,他没有退缩,而是转身去网上搜索汽车机构的动画视频,一遍不懂就看十遍,硬是把抽象的图纸和动态的结构在脑海中对应起来。一年下来,当同学们刚开始接触专业知识时,他对汽车的整体构造早已了然于胸。
这份超前的积累,让他在课堂上大放异彩。大三《汽车理论》课上,当胡溧老师提问一个课本上没有的新知识——“如何区分前后轮制动盘?”时,汪刘鑫从容作答,给出了标准答案。老师惊讶的表情让他觉得,所有为热爱付出的努力,都在那一刻得到了回报。
从新兵到核心
如果说自学是基础,那车队就是他百炼成钢的熔炉。凭借一股“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钻劲,汪刘鑫在大一时就脱颖而出,成为少有能提前“转正”的佼佼者。时任组长的学长刘旻旻回忆:“他那股热情和钻研精神,在大一新生里极其罕见。”每逢节假日,家就在武汉的汪刘鑫却常常几个月不回,全身心扑在车队。家人嘴上念叨,却总会默默地在换季时来学校为他送上衣物。
为了更好地钻研技术,英语这个“工科生普遍的薄弱环节”也被他攻克了。他从不盲目背单词,而是在翻阅外文专业文献时,结合语境猜测“轮毂”“半轴”等词的含义,再查证字典,将单词与实物牢牢绑定。凭借雅思7.0的优秀英语素养,在2024年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现场,他能流利地与德国、新加坡等顶尖海外车队交流,拿到了他们赛车设计理念的“第一手资料”。
一篇国际论文的诞生
担任传动组组长后,汪刘鑫不止于解决问题,更将实践中的“痛点”变成了科研的“亮点”。针对“链条难以张紧”“半轴容易晃动”等顽疾,他带领组员创新设计,并将全年的工作成果和试验数据,汇集成了一篇专业论文,决定向SAE(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发起冲击。
真正的考验,在G596次开往合肥南的高铁上拉开序幕。全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的赛程,竟与论文的截止日期意外重合。作为车队组长和论文一作,汪刘鑫面临着双重压力。在颠簸的车厢里,他支起小桌板上的电脑,与时间赛跑。比赛期间,他白天是赛场上运筹帷幄的组长,晚上等队友们入睡后,他又变回独自熬夜修改论文的作者。
当他顶着黑眼圈按下发送按钮时,心中的巨石终于落地。在无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这篇全英文论文最终被WCX SAE World Congress Experience 2025会议成功收录,成为赤骥车队成立十多年来首篇在该协会发表的国际会议论文!
这篇论文,也成为了他敲开吉林大学大门的“黄金钥匙”。推免面试现场,当主审老师看到这篇论文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连连点头肯定:“这篇论文的研究思路和过程都是正确的……”他的付出获得了双重回报——不仅收获了梦想院校的offer,他所在的赤骥车队也凭借出色表现,斩获了2024赛季电动方程式和无人驾驶方程式两项国家二等奖。
赛场之外的“领路人”
如今,汪刘鑫虽已退队,但他的心依然留在车队。“螺栓再摸一摸,看看上紧没有!”现任组长杨浩林常挂在嘴边的话,正是从汪刘鑫那里传承而来。“踏实、没架子、毫无保留”,这是队员们对他的一致评价。
这份乐于分享的精神也延伸到了课外。他加入了朋友杨凌云组织的学习小组,轮流在空教室讲解专业知识。遇到难以理解的机械结构,他就直接把组员带到车间,指着赛车实物讲解,让理论瞬间变得鲜活。当然,学霸的奋斗之路也并非全是枯燥,学累了,他和女朋友会相约绕着沁湖散步,交流得失,分享趣闻。他还是一位摄影达人,用镜头定格下樱花纷飞、赛场冲刺和团队欢聚的每一个珍贵瞬间。
展望未来,汪刘鑫充满期待。他的多位车队学长已在吉林大学深造,他期盼着能与曾经的“战友”们再次并肩作战,“用自己的所学,推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