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赵彤彤)
获得12项国家级奖项,手握一篇中科院一区Top期刊论文——拥有这样一份堪称“华丽”简历,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2205班学生王钰珊却在保研季初期,陷入了无人问津的窘境。投向众多985院校的申请杳无音信,自荐信也石沉大海。正当她心灰意冷之际,一封来自东南大学的入营通知,如同一道光照进现实。最终,她抓住了这唯一的机会,以笔试面试综合第一的成绩,漂亮地完成了一场“绝地反击”,成功保研至该校智慧建造与运维专业。
“尘埃落定,那些否定又否定的过程有了肯定的答案。”她在朋友圈激动地写下这句话。
“吃别人吃不了的苦,才能站上更高处”
王钰珊的逆袭,源于她“自讨苦吃”的决心。大一刚入校,她就主动担任辅导员助理,在繁杂的学生工作中,迅速结识了一群优秀的学长学姐和同辈,为自己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她坚持课前预习、课中听讲、课后复盘,将每个知识点都牢牢掌握,绩点稳居专业前列。
她对挑战有着天然的渴望。大一下学期,当看到“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的通知时,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跨专业联系理学院的老师和同学组队。她负责资料整理和讲解稿撰写,将三千多字的稿件背得滚瓜烂熟,最终在赛场上20分钟脱稿讲解,一举拿下全国三等奖。这次经历,让她坚定了“参加比赛就一定要拿奖”的信念。此后,她穿梭于各大竞赛,经常在自习室通宵达旦,只为做足万全准备。
“死磕到底”,一篇顶级论文的诞生
竞赛之外,王钰珊将目光投向了更具挑战性的学术研究。她找到了常指导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廖宜顺老师,渴望加入其团队。廖老师被她的认真态度打动,从国家级大创项目立项到论文撰写,都给予了她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起初,阅读英文文献对她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但她没有气馁,而是想出了“曲线救国”的办法:先大量阅读中文论文,彻底摸清实验原理和研究脉络,再回头结合中英文文献进行“死磕”。为了攻克一个实验原理,她前后反复研读了200多篇相关论文,吃饭、走路甚至睡觉前都在脑子里反复琢磨。“只有把实验原理想清楚了,我才能安心睡觉。”她解释道。
论文初稿完成后,她忐忑地交给导师修改。没想到,廖老师总是先肯定她写得好的地方,再耐心圈出修改意见,这让她备受鼓舞。从初稿到定稿,论文前后修改了十几遍。“每次修改都有巨大收获,感觉论文又提升了一个档次。”最终,这篇凝聚了无数心血的论文,成功被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接收。
绝境中的反击:把面试变成一场学术交流
手握累累硕果,王钰珊的保研之路却异常坎坷。“等待的过程是煎熬的,”回忆起申请被拒的日子,她仍心有余悸。直到收到东南大学的入营通知,她心中的希望之火才被重新点燃,决心背水一战。
“所有准备都必须做到位,一点侥幸心理都不敢有。”她不仅系统巩固了专业知识,还提前认真研读了申请专业领域以及意向导师发表的论文,做到了知己知彼。
正是这份充足的准备,让她在面试中拥有了十足的底气。面对面试官的提问,王钰珊从容不迫,对答如流。她不仅精准回应了核心考点,更能基于自己的深刻理解,与老师们展开自然而深入的专业探讨,成功将一场考核,变成了一次精彩的学术交流,给所有面试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
“面试完就觉得稳了!”她自信地说。果不其然,她最终以本组第一的成绩拿到了推免资格。成功保研后,她没有丝毫松懈,而是立刻进入一家聚焦混凝土3D打印技术的公司实习,提前触摸行业前沿。
“我不会给自己设限,”谈及未来,这位始终信奉“每个阶段都要更上一层楼”的女孩目光坚定,“踏实做好每一件事,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