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科大
首页 / 媒体武科大 / 正文

湖北日报:国之重器上的武科大“尖板眼”

发布者: 编辑:程毓 发布时间:2025-11-21 浏览次数:

11月21日,鄂南赤壁高新区的特种泡沫炭材料生产线正全速运转,一批产品即将交付,为我国某高能装置量身打造最关键的“降温衣”。

这项尖端技术源自120公里外的武汉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武科大)先进碳基热管理材料团队。

从浩瀚宇宙到深蓝海洋,从尖端国防到国计民生,每件国之重器、每项重大工程的背后,都离不开对关键核心材料的极致追求。材料强,则国器强。作为湖北省属高校的“排头兵”,武科大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在材料领域创造了无数的“尖板眼”。

从实验室到实战场

铸就大国重器的“钢筋铁骨”

“叮——”在先进耐火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内,众人紧盯着高温试验炉的屏幕,一批关键性能数据跃然而出,标志着由实验室团队研发的新型结构功能一体化耐火材料,再次成功突破了性能极限。

“我们的目标,就是为中国的飞行器装上最可靠、最轻便的‘铠甲’。”通过武科大人一次次的极限挑战,研发的材料最终应用于尖端装备的防热层,成功抵御超高温烈焰的瞬时灼烧,守护国之重器的绝对安全。

长期以来,舰船生存能力不仅取决于火力与动力,更在于复杂磁电环境下的防护。面对这一国家战略需求,武科大高温电磁功能材料团队李享成教授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陶瓷材料。该材料具备耐高温、抗盐雾以及优异的防护性能,目前已应用于多型舰船。这一技术突破意味着我国舰船在面对复杂环境时,拥有了更为可靠的“防护衣”。

如果说李享成教授团队的贡献是让国之重器“扛得住”,那么吴开明教授团队的目标,则是让另一国之重器在冰海上“撞得赢”。

普通钢材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中会发生冷脆,如同玻璃般易碎,这对需要在北极与万年冰山“硬碰硬”的破冰船而言是致命的风险。

“我们就是要造出一种‘不怕冷’的钢,一种能在极寒中依然保持柔韧的‘筋骨’。”武科大吴开明教授带领先进钢铁材料团队联合武汉重工研发的极地用钢已经下线,保障科考破冰船在与巨厚冰层猛烈碰撞时安全无虞。

武科大的“尖板眼”远不止于此。从国防前沿转向经济主战场,他们的创新成果同样无处不在,正深入到国民经济的“血管末梢”,为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多个“国之亟需”的赛道上,武科大材料学科实力领跑:先进钢铁材料团队突破高端特种钢“卡脖子”技术,为钢铁工业升级注入核心动力;战略钒基材料团队让湖北含钒页岩从“沉睡资源”变身国家战略储备,激活产业链条;先进碳基热管理材料团队成果应用于某高能装置热防护系统,为“国之重器”披上“耐火铠甲”;先进能量转换材料团队突破Micro-TEC芯片晶圆级封装技术,为湖北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从一份初心到体系作战

硬核突破背后的“科大密码”

一项项“顶天立地”的重大突破并非偶然。探寻其背后,是一套根植于百年传承,并不断迭代升级的“科大密码”。

“工业报国”的基因,是那份不变的初心。走进武科大校史馆,从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创办工艺学堂的泛黄照片,到1958年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崛起而建校的峥嵘岁月,一条“兴工强国”的脉络清晰可见。“把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句话在武科大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代科研工作者身体力行的自觉。

武科大党委书记倪红卫表示:“武科大因钢而生、因钢而兴,就要为钢铁事业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这种质朴而执着的信念,代代相传。

学校在“一主(大冶金)两翼(大健康、大数据)三新(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的学科发展布局下,摒弃“单打独斗”的科研模式,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优势,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

一个关于某型号装备用钢的项目,就同时需要材料、冶金、机械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协同作战。这种“攥指成拳”的有组织科研模式,确保了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应用的全链条高效协同,能啃下最硬的“骨头”。

学科建设的底气来自高能级平台。学校抢抓国家实验室科技体制改革机遇,成功重组该领域唯一的“先进耐火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持续释放着强大的创新活力。此外,学校还建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0余个,形成覆盖“一主两翼三新”的学科创新平台矩阵,为承担国家重大任务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百炼钢”到“绕指柔”

面向未来的“钢铁意志”

“从昔日的‘百炼钢’到今朝的‘绕指柔’,变化的是学科的广度与前沿的领域,不变的是那份根植于血脉的‘钢铁意志’与服务人民的‘炽热温度’。”武科大校长吕勇的话语掷地有声。

这份意志与温度,赢得了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据统计,武科大已获国家科技奖19项,并走出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玠、苏义脑、谢先启、毛新平,宝武集团原董事长陈德荣、安阳钢铁董事长程官江、中冶武勘董事长臧中海等为代表的优秀人才,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面向“十五五”,新材料产业已被置于国家战略的核心位置,并对关键材料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学科特色鲜明的武汉科技大学标定了新的历史方位和主攻方向。

今年7月,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宝武、中国五矿签订《关于支持武汉科技大学建设一流学科的协议》,三方共同建设国家级工程化平台,推动产业资源与优势学科的深度融合。

2025年11月21日,武汉科技大学迎来建校127周年。武科大正全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为我国材料产业实现“并跑领跑”的战略转型贡献坚实而磅礴的“武科大力量”。

组稿:武汉科技大学材料学部  先进耐火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

撰文:李享成 刘帅 叶显伟

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511/21/content_332891.html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