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科大
首页 / 媒体武科大 / 正文

湖北日报:武汉科技大学树立耐火材料领域的“中国坐标”

发布者: 编辑:程毓 发布时间:2025-11-21 浏览次数:

耐火材料创新联盟成立启动仪式。 (高文帅 摄)

武汉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湖北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突破行动中的第一梯队,能否实现湖北省属高校在国家新一轮“双一流”高校建设中的率先突破?武汉科技大学凭借百年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学科积淀、硬核的科研实力和卓越的贡献成就作出肯定的回答。

为国产飞机编织“防护衣”,为高温炉窑锻铸“耐热甲”……当大国重器直面超高温极端环境考验时,武汉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武科大)先进耐火材料,便是那道最坚固的屏障。

耐火材料,被称作“工业之母”,被国家定义为“战略保障材料”,意味着它不可或缺且不可替代。在这条关乎全球工业进步及国家发展命脉的赛道上,武科大凭借逾一个世纪的深厚积淀和卓越贡献,以“领跑者”的姿态,为全球耐火行业树立了中国坐标。

耐火材料科技创新的“策源中心”

在武科大先进耐火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内,高精度电子显微镜下,材料的微观结构演变纤毫毕现。一系列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前沿技术,从这里走向应用。

耐火材料的长寿、保温与洁净化等功能往往难以兼顾。武科大绿色功能型耐火材料团队历经十余年攻关,提出耐火材料功能化、低碳化和微孔化理论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耐火材料的设计理念,成功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难题,使材料既耐用又具备优异的功能性。基于此理论开发的新一代碳复合产品,迅速占据了欧美高端市场60%以上的份额。“中国智慧”成为全球高端窑炉的“标配”。

像这样的领军团队,在武科大并非孤例。从致力于提升原料纯度的基础研究团队,到攻关数智化的耐火材料数字孪生团队,再到为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开发特种功能材料的交叉学科团队,共同构成了一个创新矩阵。

强大的创新矩阵,让武科大人共同撑起大国工程的“钢铁脊梁”:为港珠澳大桥的防火系统和C919大型飞机的隔热罩提供高强轻质耐火材料;为高铁的重轨钢冶炼提供镁质耐火材料;为航天发射场的高温部件提供刚玉质耐火材料;为甘肃玉门光热电站提供高效节能的莫来石质轻量耐火材料……

“我们不靠‘拼盘’凑指标,而是靠‘引领’造峰顶。”武科大人的自信,源于由多个国家级平台构成的“科研重器”矩阵,其核心是该领域唯一的先进耐火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这里不仅汇聚了全球一流的实验设备,更是学校开展有组织科研、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核心载体。

为了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武科大建成湖北省属高校首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如同一个连接“象牙塔”与“大市场”的精密转换器,实现“实验室→吨级中试→万吨产线”无缝衔接,极大地缩短了新技术的产业化周期,使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够以最快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耐火材料创新合作的“前沿阵地”

今年5月,一个足以影响全球耐火材料领域行业格局的联盟宣告成立。由武科大牵头,联合奥镁、摩根热陶瓷等国内外12家耐火材料头部企业,共同组建了全球“耐火材料创新联盟”。

“武科大联合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是推动全球耐火材料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国际耐火材料研究与教育联盟主席克里斯托斯·G·阿内齐里斯这样评价。该联盟深度链接高校“创新源”、企业“需求端”和行业“资源池”,引领世界耐火材料的新发展。

由武科大发起的“武汉耐火材料学术年会”和“国际耐火材料研究生论坛”,已发展成为全球耐火材料行业的品牌盛会,每年吸引来自德、美、日、奥等数十个国家的数百名顶尖专家、学者齐聚江城,成为行业合作交流创新的重要平台。

在全球耐火材料的舞台上,武科大既是行业引领者,也是规则制定者。武科大李楠教授荣膺联合国际耐火材料技术学会杰出终身会士,张海军教授获评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鄢文教授获评国际先进材料学会终身会士……彰显了武科大研究团队的世界级影响力。

武科大制定了70多项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为全球行业发展提供指引的“武科大方案”。作为国际耐火材料研究与教育联盟中唯一的中国高校成员,武科大在全球耐火材料的舞台上持续地发出中国声音。

这些定义权的底气,源自强大的学科群支撑。武科大拥有覆盖工、理、医、文、管、经、交叉等门类的33个学科组成的学科群,是材料学科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支撑;材料学科引领冶金、机械、化工、信息等学科深度融合,带动学科群协同发展、蝶变跃升。

这些话语权的硬气,来自紧密的国际合作和硬核的学术数据:武科大拥有钢铁工业耐火材料新技术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多个国际平台,还有中俄、中奥、中非等研究中心。武科大在耐火材料领域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耐火材料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

卓越地位的背后,是武科大一个多世纪以来,与国家工业命脉同频共振的战略坚守和人才赓续。

“实业救国”“科技强国”是武科大融入血脉的基因。1958年,为响应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求,武汉钢铁学院(武科大前身)应运而生,成为新中国最早的钢铁工业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之一。1961年,武科大在全国最早设立耐火材料专业。从这里走出的第一批毕业生,便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建设洪流,开启了“钢铁报国”的生动实践。

“武科大是耐火材料行业人才的摇篮,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占据全球市场半壁江山,推动了中国耐火材料行业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协会会长薄钧评价。

据统计,我国耐火材料领域五大主板上市公司70%以上主要负责人、世界综合实力排名前20耐火材料企业的多名创始人、行业内过半数的博士,均毕业于武科大。在全球或全国耐火材料会议上,武科大学者和校友的身影占半数以上。

这一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学校构建的一套与时俱进、体系完备的人才培养系统。学校拥有全国最早的特种耐火材料领域博士点和最全的材料专业覆盖面,近年来更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在全国率先设立“微专业”、数智材料双学士学位,与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等,持续优化人才供给结构。

正是这样一套立足产业、面向未来的培养体系,锻造出一大批新时代的行业栋梁。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赵鹏达博士毕业后扎根矿山一线,让“渣山”变青山;“全国工人先锋号”负责人单峙霖带领团队屡克莫来石技术难关;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研究生党支部里,一群“耐火青年”正与1800℃高温较量,专攻国家急需。

近年来,伴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武科大更吸引了来自沿线43个国家的留学生前来求学。他们学成归国后,迅速成长为当地耐火材料工业的技术领导者和创业先锋。这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反向输出”,让武科大成为全球耐火材料人才向往的学术高地。

从一个行业的领先者,到一个领域的领跑者,再到一个生态的构建者,武科大耐火材料学科的发展之路,正是中国高校特色学科服务国家战略、深耕专业领域,从大到强、走向世界一流的生动缩影。

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511/21/content_332889.html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