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特稿】二十年,从感恩到传承——冶机七七级奖学金薪火之光

发布者:李杏 编辑:程毓 发布时间:2024-06-07 浏览次数:

学子与母校,这种与生俱来的柔情,绝无可能割舍母校培育学子,学子感恩母校,从来都是世间佳话。近来小米雷军捐款 13 亿于武汉大学成为新闻热点,人们解读这一善举,认为成功人士回报母校是天经地义,行随心动。

其实,“善”从不分大小,仔细盘点全国高校毕业生向母校捐款之事,小额捐款笔数远远多于大额捐款笔数。我们既感慨独捐大额的豪迈,也感念众筹小款的爱心。这都是同一种温度的温暖,都是赠人玫瑰之后的手中余香。

大海不拒点滴细流,方成其大。武汉科技大学冶机七七级奖学金,就是这爱的海洋中浪花一朵。2003 年,时逢武科大 105 周年校庆,冶机七七级校友受邀返校,吴瑞强看到学校快速发展由衷高兴这位当年在校享受双甲助学金的贫困生,决定捐款2万元,用以奖励机械学院的优秀学子。

20 年前的2万元,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当年,武汉工薪阶层的月工资水准平均也就 1000 多元,吴瑞强能把自己一年的工资全部捐给母校,当然是大大的善举。

任何大江大河之源,其实都是涓涓细流。善是会感染和传递的,他的同班同学当即你五百、他八百、我两千,纷纷自掏腰包,又筹得善款 3 万元。就这样,成立了冶机七七级奖学金,首期每年奖励5位大一优秀学生。

从此,缘起感恩、意在传递的爱之小溪开始流淌。源头清流已现,这一流就是 20 年。该班校友形成默契,或意外得了奖金,或某个负责的工程项目收益颇好时,都会向这个“基金池”注入活水。

2011 年,朱承业因为自己承接的工程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向池内注入了20万元的“活水”。就这样,由源成溪、由溪成河,向爱的海洋奔去!

受助的学生,由每年5名到每年8名,再到如今的每年10名20年里,已有160余位优秀学生受奖。这些获得奖励的学生,80%以上的考上硕士,还有不少人考上了博士。如今,这批人在各自的工作单位干得风生水起,成了骨干。

一年一度的冶机七七级奖学金颁奖仪式上,曾获奖励的毕业生采取或返校、或语音、或视频的方式与学弟学妹们交流,与七七级师哥师姐谈心。“老中青”三代人欢聚一堂,谈做人、谈做事。师哥师姐们充分利用多年积攒下的优质社会资源和工作经验帮助学弟学妹找工作、解疑惑。每年相聚,大家皆有所获。

更让人欣慰的是,已有不少曾获奖励的毕业生向“基金池”捐款,使得这一奖励背后的支柱已不再局限于冶机七七级,逐步实现了多专业和多届别的扩容。这种爱的延展,格外让人温暖。这成了机械学院的一种文化传承、一道风景润物无声,机械学院的学风和学生的精神风貌在武科大走在前列,与此颇有关联。

智者早有所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当年的一点善意,未曾想成了长达20年的坚守,谁都没预判到会得今日之善果。

感慨万千的不止是历届校友,机械学院的老师们更是甘苦自知。20年间,机械学院的党委书记、院长几经更替,负责该奖评定的学工口副书记换了5任之多,但冶机七七级奖学金的管理井然有序,而且已形成一种学院文化,不断传承。正如当年负责此事的学院副书记李婵娟所言:“为了办好这件好事,机械学院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都是值得的。”真的无法统计20年间这个项目给学院带来了多少“额外工作量”,但由此所获得的文化传承、人文精神,以及凝练的学院齐心办事的风格,实实在在成了机械学院的“额外财富”。

这些有形无形的感召,让机械学院的历届校友们真切感受到母校的温暖,更让他们为自己身上的“机械”这块“胎记”感到骄傲!无论是该奖学金项目的捐赠者还是受益者,每年一聚,若少了“坚守”这平凡之举,恐怕都难以延续。

20 年,从感恩到传承,从时间的跨度到情感的深度,总是让人觉得平静与亲切。诚然,几十万的捐款无法与上亿的捐款相比,无法成为新闻热点,但唯有这种平静与亲切,能成为凡人心之所往、力之能为。你我都可持薪成束、点燃成炬,或温暖,或照亮。

生活不冷,前行有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