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我校第42年“红安行” “老中青”三代人赓续传承红色基因

发布者:肖宇瑄 孙正恒 买尔阿巴·艾买提 编辑:刘靖瑶 发布时间:2025-05-12 浏览次数:

武科大网讯(记者肖宇瑄 摄影孙正恒 买尔阿巴·艾买提)走访革命先烈故居、敬献花篮缅怀先烈、走红军路、爬红军洞……5月10-11日,我校组织150余人前往红安开展革命传统与党史教育活动。

我校“红安行”已接力传承42年,今年首次组织了一支“老中青”三代人的队伍,4位离退休老党员与10名青年骨干教师,百余名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共行共话,赓续传承红色基因。

“不准炒荤菜、不准煮米饭、不准搞酒喝”10日上午,师生参访李先念故居纪念园。在看到原国家主席始终住着矮小的毛坯房、用着简朴的家具时,身为青马班、许白昊班成员的翁俊迪哽咽道:“从学习党课到实地考察,学校的党史教育方式让我更好地领悟到了践行党员廉洁自律准则的标准与意义。”

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的烈士纪念碑前,学生代表为烈士敬献花篮,“老中青”三代人集体默哀、三鞠躬,并在校团委副书记向方新的带领下向党旗庄严宣誓,以缅怀革命先烈。

在宣誓仪式上,我校原党委副书记杨杰为中青年教师和学生讲述着我校“红安行”传承42年来的信念与故事,其作为42年前首批“红安行”的领队,曾在6年内走访红安98次。他以50多年党员经历告诫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要懂得入党需先吃苦,希望后辈们通过“红安行”增强政治免疫力,真正为党、为人民奉献自己。

“杨书记尽心尽力用好红安资源教育学子的精神与经历,让我备受感动与启发。”骨干教师国情研修班教师彭志贤感慨,其在我校本硕博连读并于13年入党。他表示,培养学生是社会教育根本,他将结合我校“钢铁品质”、贴合学生思想,带领材料学部学子加强对党的认知,传承党的奉献精神。

10日下午,学校邀请红色文化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李述河为师生讲授主题为“廉政的榜样”党课教育。英语2303班刘烁课后表示,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他将筑牢思想防线,抵御贪念诱惑。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们的灵魂不朽,在我们的血液里奔流!”“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傍晚,《觉醒年代》《铁血红军情》情景剧、《不朽》《红安:永不熄灭的基因》诗朗诵、《歌唱祖国》师生同唱、师生共舞等节目,让青春活力与岁月沉淀对话,更加拉近着此次“红安行”老中青三代人的距离。

11日,师生兵分两路,材料学部、冶金与能源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师生前往老校友郑位三故居陈列展馆,其余15个学院(部)则前往红安七里坪镇杨山河红军洞。

在郑位三故居前,学子们激情朗诵着《红色之旅·红安纪行》组诗。冶金与能源学院钱相敏分享道:“我曾研习过校内的郑位三生平事迹展,如今我又来到故居看到了该展的真身。这让我切实感受到学校对我们红色教育的付出,体会到了校地共建的魅力与意义。”

在红安七里坪镇杨山河红军洞,山路崎岖、湿滑,师生们通过身体力行真切感受着先辈们的坚韧与不易。“当球鞋陷入泥泞,指尖触到红军战士当年扶过的岩壁,我的心中突然涌出历史与现实的时空重叠感。”外国语学院大二学生刘静感慨,当下师生们的跋涉不过是先辈征途的零星片段,是这些切肤的疲惫让她明白了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所在。

在长胜街,师生瞻仰革命遗址、遗迹。走过开裂的石板路、抚过泛黄的手写信,原文法与经济学院副院长严丽秀触景生情为师生讲起上世纪8、90年代,自己和学生徒步到红安,走访老红军们,与老党员交流革命历史的故事。

据了解,我校是全国最早在红安建立红色教育基地的高校,也是全国持续时间最长、传承最好的高校。42年以来,我校以红安为红色教育基地,每年5月组织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红安行”,沉浸式开展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累计影响超10万人。今年首次组织离退休老同志、青年骨干教师前往学习,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

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潘丽莎表示,此次学校组织“老中青”三代人前往红安,旨在通过三代人的同行共话赓续红色基因,让“红安精神”与学校“钢铁品质”交融淬炼,培养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优秀武科大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