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学生
首页 / 学者学生 / 正文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机械学院曾良才教授

发布者: 编辑:程毓 发布时间:2022-04-28 浏览次数:

他是武汉科技大学二级教授、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也是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就是机械自动化学院曾良才教授。他治学态度严谨,为人忠厚朴实,工作积极主动,善于沟通总结,敢于承担责任,勇于开拓创新。在学生心中,他是一名和蔼可亲的老师;在同事眼里,他是一名平易近人的领导;在干部面前,他是一名教学改革的主心骨。

务实创新 履职担当干实事

曾良才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对教学质量精益求精,倾注了极大热情和心血,精心打磨教学内容,专心雕琢教学案例。他讲授的“液压传动”、“液压可靠性与故障诊断”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学生评教位列学校前10%。

作为课程负责人,他精心组织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液压传动”课程先后获批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刻苦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提出并完成了“学生中心,三维一体,全面发展”的液压立体课程教学创新改革和实践,主讲的“液压传动”课程获2021年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和教学学术创新奖。

他对教书育人工作的认真态度、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教学艺术和丰厚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使得他在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获湖北省先进工作者、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武汉科技大学教学名师等称号。

他潜心科研,深入开展流体传动及控制、摩擦学与动压润滑、大型机电液设备可靠性与故障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带领科研团队致力于解决我国高端液压件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针对液压元件的高功率密度化及长寿命服役问题,他提出了将液压元件摩擦副表面进行微纳织构的设计思想,创新性地引入气体作为支承润滑的载体,建立了基于温度的气助液膜动压润滑机制,攻克了气液混合流润滑的控制难题,为液压元件摩擦副减阻减摩和长寿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关键技术。

他发明了自补偿变间隙密封技术及静压式油膜支承技术,在韶关液压件厂有限公司转化;研制的SY系列伺服缸,在宝武钢铁集团及东南亚、印度等40余家企业应用,解决了高速、重载条件下伺服缸摩擦大、响应慢、寿命短等缺点。产品获国家火炬计划和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并制定了地方标准《伺服液压缸技术条件》。

他瞄准工信部35项“卡脖子”技术之一的高压柱塞泵,将高压泵关键摩擦副微纳表面织构技术工程化,在江苏可奈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转化,产品已远销196个国家和地区。主持制定国家标准《金属承压壳体的疲劳压力试验评价方法》,参与制定机械行业标准《轴向柱塞泵》。

他研发了万吨级弹塑性负载条件下伺服缸摩擦力检测技术和动态负荷频率特性试验技术,开发成套试验设备及软件包,为攀钢、上海宝冶、武钢、韶钢等企业建立7个液压试验中心,开发的上海宝冶集团试验系统获国家CMA资质认证,制定了国家标准《比例/伺服控制液压缸的试验方法》和地方标准《伺服液压缸试验方法》。

他带领研究团队与大型液压设备生产企业建立了广泛的战略合作,在高端液压元件研发、标准化和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推动了我国液压领域的发展。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项、国家863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企业重点横向科研项目29项,项目经费达5000余万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项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用心微笑 平凡岗位见真情

曾良才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始终牢记担当好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和时代重任,坚持按照“四有”好教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他常年坚持以讲课、报告、沙龙、论坛等多种形式给研究生上科研指导课,给本科生上专业引导课,常常勉励青年学子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他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热爱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在学生培养方面,坚持每两周一次课题组会,学生为主讲人,汇报自己近来的研究近况、所思所感。他坚信“严师出高徒”,同时也温情陪伴学生。

只要学生生活上遇到困难,学术上遇上瓶颈,怀疑人生时,他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身边,梳理引导,加油鼓劲。博士研究生毛阳虽已毕业多年,仍常通过邮件与老师交流生活的心得和学术的疑惑。“曾老师是一个正能量爆棚的人。”在毛阳博士的心中,曾良才老师既是自己的学业导师,也是人生导师。

他先后指导60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很多学生已成长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骨干。他经常勉励学生:“国家的需要,就是你们前进的方向!你们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目标,服务国家建设、服务钢铁行业发展!”

授之以渔 让团队自我超越

曾良才教授作为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院长,是一个典型的“实干派”,主持“湖北省试点学院改革”,打破常规、凝心聚力,在人才培养、教师考评、学院体制机制等方面开展了有深度、有力度的改革,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院核心竞争力。

在教学管理与建设中,身先士卒、不惧困难、倾情投入,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学院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在新工科建设、教学质量工程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如机械工程、工业工程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机械原理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液压元件及其系统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在学院科研管理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用新思维、新方法打开新局面。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需求,加强平台和团队建设,拓宽校企合作范围,国家级项目、校企合作项目数量明显增加,近三年高水平科研论文、科研经费年均增长50%以上。

在学科建设上,敢于树立高标准、高目标,团结动员全院教师为之奋斗。引进高水平人才、整合优质资源、推进学科建设,在他的带领下,机械工程学科排名逐年升高,连续三年在“软科”排名中位居全国机械工程学科前20%,机械工程学科被湖北省列为省级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