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陈燕华
近日,一场以“非遗技艺国际传播”为主题的沉浸式文化实践活动在武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拉开帷幕。该校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团队与国际学院携手,精心策划武强木版年画套色拓印、植物扎染工艺、板鹞风筝制作等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项目,吸引了来自多国的12名留学生深度参与。活动聚焦“技艺活化+文化传播”双核驱动,运用视觉语言讲述非遗故事,生动展现中华文化风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效能提供实践路径。

本次活动的核心体验项目,源自艺术与设计学院聂虹教授《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实践》课程的成果转化。面对非遗技艺在普及传播中的挑战——武强木版年画套色繁复、植物扎染工艺参数难控、板鹞风筝工序冗杂,师生团队迎难而上:优化木版刻制流程,实现图案精简化与色彩标准化;通过大量实验,确立扎染染色参数与布料处理规范;改良风筝竹条处理与骨架组装工艺。经反复打磨,成功将精深技艺转化为适合国际学生体验的互动项目,为沉浸式文化课堂奠定了坚实基础。

活动现场,传统工艺与现代教学理念深度融合,焕发勃勃生机。在武强木版年画拓印区,展现的是师生团队围绕“生肖·节气”主题,以高饱和度色彩碰撞简化造型,创作出的“大雪·冬至——鼠”“小寒·大寒——虎”等12组特色木刻版画。留学生在指导下,滚墨、铺纸、拓印,动作由生涩渐至娴熟。顷刻间,一幅幅色彩明快、寓意吉祥的年画跃然纸上。越南留学生BUI THI HAI YEN手持作品赞叹:“图案精巧灵动,色彩如此鲜亮夺目,中国年画的魅力超乎想象!”

扎染工艺区,靛蓝染液氤氲升腾,师生团队现场演绎“扎结防染”精髓:“不同束缚,成就万千留白。”留学生们巧手翻飞,折叠、拧绞、捆扎布料,浸入染锅。十几分钟后解开线绳,深浅不一的蓝白纹样如泼墨山水般晕染开来,或似抽象几何,各具神韵。巴基斯坦留学生KHAN MAJID展示方巾,难掩惊喜:“原来简单的捆绑,就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效果,太不可思议了!”

板鹞风筝制作区里,师生团队准备了竹条、棉线、宣纸等材料,留学生们在指导下打磨竹条、弯制定型、绷线固架,并在宣纸上精心描绘凤凰、祥云等传统纹饰。组装环节,师生详解“哨口”位置对音色之影响,留学生们屏息凝神,细致调整。赞比亚留学生JACKSON MSAFIRI MBILU完成作品后深有感触:“从选材到绘图,每一步都饱含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传统工艺蕴藏的智慧令人叹服。”

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管家庆在活动现场高度评价了此次实践的战略意义。 他指出:“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以非遗为纽带,搭建起跨文明对话的桥梁。留学生的亲身体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智慧、和谐理念与东方美学的‘活态传承’与‘国际表达’,是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动实践,亦是培养兼具全球视野与人文底蕴的新时代人才的重要途径。” 国际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建伟进一步阐释其时代价值: “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今天,深化文明理解互鉴至关重要。本次活动精准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让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学子在共同创作中,切身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探寻人类共通的情感与价值。这不仅是校园国际化氛围的鲜活载体,更是在青年心中深植文明互鉴的种子,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贡献了高校智慧。”

据悉,武汉科技大学自2023年起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樱花节非遗体验、民族文化艺术节等平台累计吸引超5000人次参与。此次联合国际学院打造的沉浸式课堂,标志着学校在构建“全球视野下的非遗传承”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https://jms.ctdsb.net/jmyth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1338210&cId=0&fromFlag=2&tencentShare=1&uik=xG167stI&share_plat=wechat&sec=6b75d57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