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作为一所扎根荆楚大地、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深耕人才培养改革。理学院作为学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依托深厚的数学学科积淀,聚焦创新型人才数学素养的培育,以数智化技术为支撑,以产教融合为路径,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思政引、数智促、产教融——地方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实践”优秀教学成果,为高素质人才成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数智化革新:重构数学教学体系,激活人才培养新动能
数字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数学教育模式提出了全新挑战,也带来了革新机遇。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从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到评价机制进行系统性重构,打造了适配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新生态。
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立体构建。学院运用可视化技术开发了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多门课程的动态教学案例库,通过“收集整理——设计开发——教学实践——优化完善”四个步骤,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可感的应用场景。在此基础上,编写了融合数字技术与案例教学的数字化教材,实现了知识传授与应用引导的有机结合。
智能化教学手段的创新应用。学院积极运用GeoGebra等动态数学软件,通过数形结合、动画演示、人机交互等方式,将抽象知识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可视化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此基础上,学院创建了“高等数学课外辅导”微信公众号学习平台,涵盖学习方法指导、疑难问题解答、考研资料分享及国内外优秀微课视频等丰富资源,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综合化评价体系的完善。学院打破了数学课程长期以来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建立了强调过程性评价的多元考核体系。评价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运用,还纳入了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等维度;评价方式则结合了课堂表现、实践作业、项目成果等多种形式,与案例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形成呼应,引导学生从“应试学习”转向“能力提升”。
产教协同:搭建实践平台,贯通创新培养路径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打破课堂与实践的壁垒,实现理论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为此,学院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构建了“竞赛驱动、项目引领、校企协同”的实践育人体系,为学生搭建了从知识学习到创新应用的完整培养链条。
学科竞赛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竞赛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兵场,为此,学院建立了专业的竞赛培训平台和指导教师团队,将数学类理论课程与数学建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竞赛实践有机结合,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性机制。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华中杯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中斩获国家级一等奖29项、二等奖75项、三等奖126项,充分展现了扎实的数学功底和强大的创新能力。
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学院探索并实践了“以项目问题求解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以教师渐进引导作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学生自我探索为学习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建立了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项目程序设计实践平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实际项目中的算法分析、程序设计等核心问题开展研究,通过分组研讨、自我深入、自主学习等环节,逐步掌握程序设计技能和工程实践方法。
开放性科研项目实验平台的构建。平台集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委托项目及企事业委托项目等30多项纵向、横向科研项目,学生可以深度参与项目的实验设计、算法开发与调试等环节,成为项目中某一模块的主导者。这种“科研育人”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更使他们在解决工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数学知识与工程实践的内在联系,提升了将数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
硕果盈枝:汇聚多方合力,筑牢人才培养根基
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斐然,数智化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应用实现了多维度突破。基于可视化教学案例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和“高等数学课外辅导”微信公众号的课外导学新模式,已从《高等数学》逐步拓展至《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多门大学数学课程,使用范围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使用群体从本校少数几位老师扩展到全系多数老师,甚至惠及校外学生。目前,累计1万多学生学习过可视化教学案例,公众号关注人数达1.5万,覆盖湖北、广东、北京等7个省(直辖市)。
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深化,学院与泰迪科技、武汉爆破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5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中南电力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三年来接纳学生实训超800人次,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助力学生提升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此外,创新教学方法与实践项目参与有效提升了学生能力。融合可视化技术与案例教学的改革在相关课程试点后,试点班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显著提高,期末统考平均分位居全校前列。
在数智化转型和产教融合的双重驱动下,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培养了一批具有深厚数学素养和卓越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数智促、产教融”的教学改革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加广阔的实践平台,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24日 07版)
http://zqb.cyol.com/pc/content/202507/24/content_414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