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科大
首页 / 媒体武科大 / 正文

湖北日报:“植物疗愈法”为大学生注入“静能量”

发布者: 编辑:程毓 发布时间:2025-11-18 浏览次数:

学生展示作品。武科大材料学部供图

湖北日报讯(记者张歆、通讯员约麦尔、郭瑞颖)泥壤为沃土,多肉作乔木,苔藓铺绿毯,贝壳点缀成石滩……近日,武汉科技大学各学院纷纷推出一系列以植物为媒介的心理疗愈活动,引导学生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为浮躁的心灵涵养一份宝贵的“静能量”。

在外国语学院举办的“瓶罐邂逅・搭建心灵绿洲”活动中,学生张诗琪一边小心铺设着造景沙,一边分享着她的创作:“这盆多肉来自辅导员的爱心培育,这个咖啡杯是我昨天的‘小确幸’,现在它们组合成盆栽,是一份独一无二的纪念。”

植物景观的创作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组员杨乐萱在栽种时不慎折断了一株多肉,脸上写满了懊恼,组长何艺萱立刻上前安抚,并迅速申领了新植株。组员们一致决定,将那株断掉的多肉与新株一同栽下,用以诠释“包容与新生”的内涵。

武科大外国语学院师生一起制作植物微景观。通讯员 约麦尔 摄

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植韵校园,艺述自然”课程展,将随处可见的植物变成了精巧的发卡、新鲜的沙拉、治愈系茶饮等,吸引了超过800名师生“打卡”。在材料学部,“疗愈”则通过播种实现。“当指尖触碰泥土的瞬间,那种来自都市生活的紧绷感瞬间就消散了。”大二学生周益春说,活动结束后,大家将花盆带回宿舍,观察种子破土、抽芽、向阳生长,感受“生命最本真的力量”。

“无论是园艺还是艺术创作,本质上都属于‘正念行为’。”该校心理健康中心培训师贾健宇解读。他解释道,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种植、裁剪等具体的动作中时,注意力会从纷繁的思绪和焦虑的情绪中抽离出来,这种高度的专注,会在内心形成一个“心理缓冲带”,帮助当事人从“情绪的参与者”自然转变为“情绪的观察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释放了压力,更在与植物、与他人的互动中,建立了更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更健康的社交连接。

多肉微景观。通讯员 约麦尔 摄

“和大家一起完成作品的过程,真的太治愈了。”该校英语专业2024级学生李昕感慨,她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的作品,“我会好好养着它,等到毕业那天,和它一起拍张合照。”

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4796827/4309995/0?w=1763468184352&uik=eF1BTlpg&share_plat=qq&sec=271c746b&contentType=5&historyback=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