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首页 / 校园生活 / 正文

2025年十大魅力学子

发布者:校团委 编辑:朱佳怡 发布时间:2025-05-04 浏览次数:

武科大网讯 近日,十大魅力学子评选结果出炉。

无材非金属材料研究生第五党支部

我校材料学部研究生无材五支部,成立于2022年5月,秉持党建引领,于思政教育、科研创新、志愿服务等领域斩获佳绩。支部成员专业多元,学术氛围浓厚,已构建起以“实践育人”为核心,融合科研探索、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等多维度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支部现有党员25名,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化工、冶金工程等专业优秀研究生。

自成立以来,无材五支部在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成绩显著,组织主题党日活动40余次,参与党员达800余人次;科研创新表现突出,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8项,授权发明专利15件,实现专利转让8件,发表论文28篇(SCI收录20篇);志愿服务累计开展12次,服务时长超300小时,受益人群达1000余人。支部荣获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武汉科技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多名党员获得“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在党建形式创新方面,支部打造“材材”抖音党建品牌与“材冶之声”云平台,以音视频结合方式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精神,提升党员思想政治水平,扩大党建影响力与覆盖面,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接力与传承是无材五支部的代名词。2018年,无材教工支部党员黄奥教授关注到高温电磁场下耐火材料服役行为,指导支部党员持续研究。面对文献稀缺等困难,团队攻克难题,历经5年接力,设计电磁实验装置,成功开发第二代、第三代高温电磁实验设备,实现1600℃多场耦合条件下耐火材料蚀损行为可视化研究,为相关研究提供关键技术支持,推动耐火材料科学发展。科研接力传承延续,支部坚持党建带团建,由党支部委员担任团支部书记,强化思想引领,引导更多研究生立下科研报国之志。

2024年夏季,无材五支部联合校社会实践团队,开启实践之旅。走访武钢集团、中钢洛耐院等8家国家重点钢铁企业,行程5500余公里。实践队员深入企业一线开展红色寻访和科技服务等活动,寻访20余名扎根钢铁事业的校友,了解行业艰辛与专业重要性,深刻认识自身专业在国家工业体系中的地位。校友们默默耕耘展现的钢铁精神,深深打动团队成员,也激励着无材五支部继续拼搏奋斗,为党和国家贡献更大力量。

材料学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研究生第五党支部

余欣灿

余欣灿,女,中共党员,城市建设学院城乡规划专业2020级本科生。现任城乡规划2001班团支部书记、辅导员助理。

曾获一等奖学金、辉玲二等奖学金等,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特等奖等国家级奖项4项、湖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湖北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省、市级奖项6项、校级奖项10余项;主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参与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并发表多篇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获评“宝钢优秀学生”“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获文体类国家级、省级奖项8项。

2021年,“十四五”规划将城市更新行动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其中,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余欣灿深刻认识到作为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应担的使命,从2021年7月到2023年4月,她带领团队28个人与居民面对面,与社区面对面,历时1年10个月,共计走访武汉市136个老旧小区、76个社区,采访人数超5000人次,遴选了25条评价指标,整理文字资料达13万字,足迹遍布整个武汉市。

聚焦当前老龄化进程中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的困难及现实问题,她与团队构建了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评价体系,挨家挨户走访老年人,了解老旧小区里老年人的真正诉求,而后提出小改造优化策略来提升老旧小区适老化水平。最终,该作品于2023年10月获得了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并向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递交了有关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的对策建议一稿,现已被采纳并报送至中央。

城市建设学院-余欣灿

冯思淇

冯思淇,女,中共党员,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荆楚卓越)专业2021级本科生。曾任我校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负责人、智能小车协会负责人、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和电荆2201班班主任助理。

曾获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智能+赛道国家级金奖、Robomaster机甲大师高校联盟赛国家级二等奖等10余项国家级、省级奖项,综合成绩专业排名第一,以第一作者发表SCI二区论文1篇,发表EI会议论文1篇,主持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各1项。曾获“三八红旗手”“模范共青团干部”“优秀学生标兵”等荣誉称号,现已推免至华中科技大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她的信条。本科期间,她不断投身于高水平的学科竞赛与工程实践,努力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2023年,她参加了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摘取了国家级金奖,团队成绩位列全国第八。在本次赛事中,她参与设计研发了一款智能分类垃圾桶,旨在解决现实生活中垃圾分类效率低、处理不精准的问题。研发过程中,她与团队面对了诸多技术挑战:如何在不同光照和环境条件下确保视觉检测的准确率、如何优化算法以适应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以及如何设计稳定高效的自动控制系统等。经过多次试验和不断优化,团队不仅成功解决了上述问题,还大幅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在实践中,她学到了如何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迅速调整策略、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并在不断地尝试中积累宝贵的经验。

实践经历锤炼了她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应用能力、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更让她深刻认识到专业技术应当汲取实践土壤的养分,才能绽放出最美丽的科技之花。

电子信息学院- 冯思淇

许白昊班

2021年以来,我校法学与经济学院党委以杰出校友、中共早期工人运动领袖、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党的二大和五大代表许白昊烈士为旗帜,成立许白昊班,旨在教育引导学生以革命先烈、前辈先贤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立志做初心许党、贴近群众、追求真理、孝廉自守的“许白昊传人”,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许白昊班自成立以来获得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入选学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三级三型”积分制试点改革党支部。2024年5月获评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入选教育部第九届高校廉洁课堂实践案例;许白昊班先后参与学校、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廉政教育活动,排演红色话剧、朗诵红色家书、宣讲红色精神,向省委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组、新进校师生讲述红色故事。连续4年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获评省级“三下乡”优秀团队,入选“七彩假期”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成员获得部级以上竞赛奖励50余项,涌现出全国青马班学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学生典型。相关工作获得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等媒体报道40余次,被写入湖北省教育厅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简报,湖北电视台来校录制专题纪录片《闪亮的名字》并在七一前夕播出。

许白昊班注重理论宣讲与现场教学、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相结合。他们寻访许白昊足迹,感悟初心使命。从许白昊家乡湖北应城,到求学武汉(现武汉十四中),投身革命参加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上海),赴广州参加中国共青团一大,赴上海参加中共二大…许白昊班从生动的现场实践教学中感悟许白昊的铮铮铁骨和斗争精神。

他们持续开展社会实践,奉献服务人民。2021年起,支部党员连续三年赴许白昊烈士故乡开展素质教育支教,开设党史课、书法课、绘画课等多门课程,帮助支教地儿童开拓视野、全面发展;同时缅怀先烈、聆听老党员故事,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成长“养分”,直接服务群众400余人,辐射孝感、鄂州、随州三地。

他们讲述红色校友故事,传承清廉有为精神。许白昊班组建宣讲队,由支部党员组成,面向入学新生、新进校教师、值年返校校友开展互动式、接地气的宣讲活动,在宣讲过程中既学习了理论,又锻炼了能力,讲述者的成长故事和实践经历引发同龄人共鸣。2023年7月,湖北日报“同龄人当宣讲人红色校史动人心”,报道武科大“许白昊宣讲队”传承“碧血忠魂”基因血脉。

法学与经济学院-许白昊班

郭玉玲

郭玉玲,女,中共党员,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2021级本科生。曾任管理学院学生会体育部干事、班级团支部书记,现任校田径队主力队员、我校第13届研究生支教团团支部书记。

曾连续两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获校一、二等奖学金;获B类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1项、A类赛事省级奖项2项及校级奖项多项;获评“优秀学生”“模范共青团干部”“军训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获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女子甲组800米第二名、400米第六名,创校史最佳成绩,获两项国家级运动员二级证书;累计获体育竞赛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12项,校级荣誉20余项。

大一,郭玉玲在校运会崭露头角,凭借奔跑速度入选校田径队,开启了田径赛场的逐梦之旅。面对高强度训练,她凭借不服输的劲儿咬牙坚持,夜晚田径场常有她挥汗如雨的身影。大三时,因起跑踉跄,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以0.06秒之差未达二级标准,也成为了她心里的一道坎。但教练鼓励、队友陪伴成她黑暗中的光,让她把失落与不甘化作奔跑的动力。此后一年,她提升心态、刻苦训练,强化薄弱环节,积极与教练沟通调整策略,不断优化技术动作。历经沉淀,她从校运会夺冠到省运会摘牌,再到2024年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她800米夺银、400米获第六,刷新校史纪录,获两项国家级运动员二级证书。她累计获国家级荣誉2项、省级奖项12项,成校田径队传奇,以亲身经历激励着学弟学妹们拼搏追梦。

郭玉玲带着大学期间的积累,加入了我校第13届研究生支教团,开启了一段从校园到西部的新征程。她想将体育人永不言弃的精神播撒在西部大地,为推动西部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的青春誓言。

管理学院-郭玉玲

陈典

陈典,男,中共党员,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2021级本科生。曾任班级团支书、学生党支部书记、校机器人协会副会长。

曾获国家奖学金、校特等奖学金,获“优秀学生标兵”等称号;累计获得4项国家级、2项省级学科竞赛奖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主持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发表论文1篇,以第二作者(导师一作)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第三作者身份发表EI会议1篇;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190小时。已推免至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他在科创领域不断攻坚克难、突破自我。从全国三维数字创新设计大赛15周年精英联赛起步,初登赛场时,他青涩懵懂却满怀热情。他与队员深入分析国家政策文件,最终选定“助残”主题,并走进武汉市残疾人艺术馆考察调研,整理、分析了大量资料,深入结合实践考察,历经无数次的建模、修改与渲染,最终,他们的作品在赛场上脱颖而出,获得国家一等奖。同年,他参加第六届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大赛,聚焦中华优秀传统茶文化与智能家用机器人的融合,以智能沏茶机为载体探索中华茶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交融之道,在传承与创新间寻求平衡。经多轮迭代设计,再次获得国家一等奖,体会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魅力。

本科期间,陈典始终专注航空航天领域关键材料,研究积累科研经验。大二时,在班主任郭万富老师指导下,他开始投身航天铝合金研究,探究其成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及性能变化,从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确立研究目标,到多轮制样、拍摄电镜、数据分析,他深度参与实验各环节,研究成果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于SCI期刊。大三上学期,他主动联系张坡老师,投身航空钛合金微动磨损与滑动磨损研究,负责全过程的试验、测试、数据处理、写作和修改工作,深入研究不同环境温度下TC4合金的摩擦学性能差异,最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发表SCI论文。

机械工程学院 -陈典

王宇航

王宇航,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1级本科生。曾任IOS俱乐部IOS小组组长、班级宣传委员。

大学前三年学分绩点排名与综合排名均位列专业第一,在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与六级考试中分别取得630分与596分;曾获国家奖学金、校级特等奖学金,获评“优秀学生标兵”等荣誉称号。获国家级竞赛奖项6项、省级奖项5项、校级奖项10余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并结题1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期刊论文1篇、会议论文2篇。曾入选优秀本科生暑期游学项目(全校仅20人),前往牛津大学进行访学交流,并顺利结业。取得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名校推免offer,现已推免至复旦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本科期间,他坚持坐在教室的前三排,他认为这样能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与老师也能有更好的交流条件,进一步夯实个人专业基础。王宇航通过课后练习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他深知,代码能力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会将每门专业课程的教材代码逐行敲到编译器当中运行,虽然过程可能枯燥乏味,但他坚信老办法更能强基础,更能提升个人的编程能力与对知识点的理解。

推免竞争激烈,王宇航从寒假就开始准备推免所需的各种材料,不断打磨推荐信、简历和中英文自我介绍,针对自己薄弱的地方进行补强。在申请过程中,最初收到的多是拒信,有时候一天能收到五封,几乎让他失去了信心,但焦虑后他还是选择继续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之后,他收到了夏令营的入营邮件,并拿到“优秀营员”称号,最终成功推免至复旦大学。

勤勉学习持续了整个大学生涯,焦虑与挫折同样由始至终,但也让他不断在自我突破中成长成才、羽翼丰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王宇航

王金龙

王金龙,男,中共党员,冶金与能源学院冶金工程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曾担任华北理工大学大学生记者团主席、模拟炼钢协会部长,我校校院研究生会部长等职务。

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专业排名第1);带队获第五届、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二等奖;负责并参与4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学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资助,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期刊论文7篇,其中SCI一区和TOP期刊论文4篇、SCI二区论文2篇、SCI三区论文1篇,参与发表中文核心论文1篇,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在学术研究方面,他致力于冶金工程领域前沿开展研究。在首次开展“低密度高强钢中夹杂物析出与控制”研究时,他连续三个月泡在实验室,每天工作超过十个小时。为了捕捉钢液微观结构和成分的动态变化,他在高温环境下反复调整实验参数,记录大量数据参数。失败是常态,但每一次微小的进展都让他看到希望。终于,在一次周末的实验中,他首次清晰地观察到低密度钢中夹杂物的二维和三维形貌特征,为后续优化实验细节,建立博士学位论文大纲提供了关键依据。那一刻的欣喜,让他深刻体会到:科研没有捷径,唯有以“钉钉子”的精神深耕细作,反反复复不断向一个问题发动进攻,才能突破瓶颈。

在校园服务上,王金龙积极奉献。2022年武汉疫情期间,他主动请缨担任宿舍楼志愿者。连续15天,他与宿舍楼内其他5名志愿者组成“突击队”,每天早上七点半开始挨个宿舍配送三餐、搬运物资、消杀楼道,累计服务超2000人次。记得其中有一名“清真”同学的饮食需要特殊关注,在半个月的服务过程中王金龙对这位同学的三餐配送没有出现一次差错,在封控结束后这位同学也主动登门向他表达了谢意。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真正的青春价值,不仅在于学术成就的高度,更在于服务他人的温度。

展望未来,他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己任,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冶金与能源学院-王金龙

陈辉广

陈辉广,男,中共党员,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曾任医学院党员工作服务站组织部部长、香涛学院2022级班主任助理。

曾获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国家二等奖、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三等奖、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暨实验设计论坛省级三等奖等奖项;主持国家重点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级、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两项;以第一/共一作者于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篇,已推免至北京大学医学部。

陈辉广依然清晰记得那个秋日,学长带他初入医学院解剖实验室,福尔马林气味刺鼻,眼前整齐排列的遗体标本令他指尖发凉。他曾天真地以为解剖学是本立体教科书,直到李明哲老师揭开遗体防水布,他才意识到自己踏入的,是生命本质的思辨场域。解剖刀划开捐献遗体皮肤时,刘晓柳老师的话回响耳畔:“他们不是冰冷的‘大体老师’,而是用生命最后温度照亮医学之路的引路人。”

在参与60余具遗体接收与维护工作期间,他触摸过癌症侵蚀的脏器,修复过战栗的神经丛,在捐献者家属含泪鞠躬中读懂“医者仁心”的分量。深夜整理解剖图谱,常想起一位老人捐献遗体留下的字条:“愿我的病痛,能成为你们治愈他人的阶梯。”这份跨越生死的托付,让他在解剖学艰深知识外,首度触摸到医学灵魂——对生命的谦卑与担当,而非技术炫耀。

科研于他,是颠覆认知的自我革命。在EPHA2蛋白与自噬调控研究中,他经历科研逻辑的彻底重塑。最初实验设计理想化,试图单一基因敲除直接验证假设,却在反复阴性结果中自我怀疑。吴清明教授批评尖锐深刻:“科研不是看图写话,而是从混沌中提炼秩序。”失败理解是科研给他上的关键一课。三个月构建的稳转细胞株因支原体污染全军覆没,精心设计的动物模型出现生存期波动,他意识到科研残酷与魅力所在——不为努力颁参与奖,却总在意外维度回报坚持。在不懈的努力下,他以第一/共一作者于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篇,最终推免至北京大学医学部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医学部-陈辉广

侯文豪

侯文豪,男,共青团员,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武汉净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曾任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连续两年专业综合成绩第一,荣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带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金奖,位居本科生创意组小组第二;获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0余项。

侯文豪深刻认识“学问未必在书本上”的道理,认为真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结出智慧之果。在“山水梦行——长江大保护”活动中,他加入省级示范团队“山水梦行”,负责宜昌段的长江流域综合治理调研。通过实地学习和与工作人员交流,他与团队提出用磷石膏制备新材料的想法,并进行了深入研究,确立了磷石膏无害化处理方案和创新科研方向。侯文豪创立武汉净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并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这段经历让他领悟到科研必须扎根现实,才能为社会发展注入动能。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参与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初期时,他面临带领团队的挑战,有过怀疑与焦虑,但他积极将压力化为动力,决心突破。他学习前辈经验,钻研优秀项目,查阅资料,用一股闯劲和毅力推进项目,不断优化团队协作方式,使团队实力最大化发挥,让项目在艰辛中不断进步。一年间,团队历经213次会议、修改208版PPT、41版路演稿,项目打磨、调整优化成为日常,熬夜成习惯,团队甚至在除夕前夜仍在钻研参赛作品,只求将展示效果优化到极致。日复一日地投入与坚持,让项目逐步完善,也接近成功。

临近终点,侯文豪也未曾松懈。在专家指导和总结经验中,他发现国创赛各阶段侧重点不同,国赛时答辩水平至关重要。于是,他与团队准备了上千个问题,积累56000多字答辩素材,反复模拟答辩情境。最终,团队势如破竹,获得了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小组第二名及全国金奖。

手捧金奖,他觉得所有坚持付出都是财富,只有汗水和辛劳才能筑成通往成功的一级级阶梯。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侯文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