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首页 / 校园生活 / 正文

【银发榜样2】毕学工:深耕钢铁冶金领域的学术楷模

发布者: 编辑:程毓 发布时间:2025-10-09 浏览次数:

在武汉科技大学教六楼,总能看到一位步履匆匆的长者,目光里透着学者的深邃与执着。他就是毕学工,我校资深钢铁冶金专家、博士生导师毕学工教授。

作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分支学科主编、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学术委员会荣誉委员,毕学工教授虽已年逾八旬,仍坚持每天到实验室工作,用毕生精力诠释着对冶金事业的热爱与追求。

从钢铁厂走出的学术先锋

1962年,18岁的毕学工怀揣着工业报国的理想考入中南矿冶学院团矿专业。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他深知国家建设急需钢铁人才。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到生产一线工作,先后在鞍山钢铁、信阳钢铁等企业摸爬滚打十余年。这段宝贵的基层经历,让他对钢铁生产的实际问题有了深刻理解,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8年,中国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毕学工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然而,入学伊始,他便遭遇了学术生涯中的第一道难关——由于英语基础薄弱,被编入专门补习英语的“字母班”。面对这一现实挑战,毕学工展现出学者特有的理性与坚韧。他系统性地制定了语言学习计划,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显著提高了自身英语水平。这段经历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更塑造了他终身学习的态度。

1984年,毕学工获得公派留学机会,赴瑞典皇家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瑞典的五年间,他积极学习先进技术,先后参与3项瑞典科技部和钢铁协会的高炉控制研究项目。他常常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正是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让他系统掌握了当时国际前沿的冶金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控制技术,成为最早开展高炉智能控制研究的学者之一。

为高炉装上“智慧大脑”

1989年,毕学工学成归国,面对国内钢铁工业自动化水平落后的现状,他深感责任重大。当时,我国高炉生产主要依靠工人经验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安全隐患。毕学工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局面,让中国的高炉装上“智慧大脑”。

他带领团队日夜攻关,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实验室里,他们反复调试模型参数;在钢铁厂里,他们冒着高温近距离观察高炉运行。经过四年努力,毕学工团队成功研发出第一套高炉专家系统,实现了高炉操作的智能化控制。这一突破性成果很快在全国多家钢铁企业推广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此后,毕学工在高炉数学模型与智能控制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他先后主持研发4套国内高炉专家系统,完成12项高炉数学模型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2010年,他主持的“大型高炉高效生产综合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项成果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为钢铁行业绿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9年,已经年逾七旬的毕学工再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混合增强智能的大型高炉故障诊断与自愈控制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这个项目代表着高炉智能化发展的最新方向,充分展现了他持续创新的科研活力。

六十余年坚守教书育人初心

在潜心科研的同时,毕学工始终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他常说:“科研工作要后继有人,培养人才是我的重要使命。”在六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培养的数十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已成为行业骨干,其中多人获得省级优秀学位论文。

作为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毕学工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钢铁生产实际,他经常带领学生到钢铁厂实地考察,有时甚至在高炉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淡泊名利的精神,为学生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榜样。

他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介绍中国冶金技术发展成就,改变国外同行对中国钢铁技术的刻板印象。在他的努力下,武汉科技大学与多所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青年学者搭建了国际交流平台。

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从生产一线到学术殿堂,毕学工用六十余年的坚守诠释了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炉火烧旺的是钢铁,照亮的是初心。”他的故事,是一个学者对科研的执着追求,对教育的无私奉献,对国家的赤诚热爱。在这位可敬的学者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也看到了中国钢铁工业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奋斗历程。(离退休工作处 冶金与能源学院)

【银发榜样1】湛从昌:传道授业六十载 耄耋犹怀育人心  https://www.wust.edu.cn/info/1591/455372.htm


关闭